close

完美神奇攜鈣素CAM-鈣的調理素 科技新知──細胞凋亡:必也正名乎? 91/09/05


完美的神奇攜鈣素CAM完美攜鈣素營養補充保養聖品,您想要調整體質的營養補給保養,完美人生 OEA無負擔不飽和脂肪酸是大家的幫助消化 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的理想食品目標,OEA媚而絲的亞麻仁油不飽和脂肪酸能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讓您健康維持, 你我一定要 健康維持,完美的青春永駐 攜鈣素調整體質及調節生理機能的泉源,王凱華博士攜鈣素,鈣的調理元素攜鈣素 完美幸福





December 8, 2008




科技新知──細胞凋亡:必也正名乎? 91/09/05




科技新知──細胞凋亡:必也正名乎? 91/09/05
作者: 潘震澤 陽明大學生理學研究所

關鍵字: 細胞凋亡、核體分解





科學名詞的出現與流行,背後常有許多故事。命名不但有優先權之爭,也有觀念的折衝。創造新名詞在英文裡用的是「coin」這個字,造個名字就像鑄個錢幣一樣,頗為傳神。同時,科學界三不五時會有一些流行的名詞出現;大家不管真懂假懂,只要朗朗上口,似乎就代表跟得上潮流。近幾年的「基因體」、「蛋白質體」是為一例,流行超過十年的「細胞凋亡(apoptosis)」則是另外一個。

對生命體來說,細胞死亡乃家常便飯,人體裡每天都有不計其數的細胞汰舊更新。如不小心受了傷或遭受感染,傷口發炎流膿,也有大量的細胞死亡。早在 150 年前,細胞病理學的祖師爺維丘(Rudolph Virchow, 1821-1902)就觀察到細胞死亡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細胞壞死(necrosis)」,一是「細胞漸進性壞死(necrobiosis)」。以前種方式死去的細胞,遺體就「開腸破肚」攤在原地,但以後一種方式死去的細胞,則是逐漸消失。

自維丘以降百多年來,對於有別於壞死的細胞漸進性死亡有更多形態學的描述,也因此出現了「核體分解(chromatolysis)」這個詞。到了 1950 年代,有人發現這種細胞死亡的方式,對於器官中細胞數目的調節,扮演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在生物發生,還是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除了細胞生長之外,控制下的細胞死亡是另一個重要的機制。因此,開始有人使用「調節式(regulated)」或「計畫中(programmed)」細胞死亡等名詞。

1972 年,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病理學家克爾(J.F. Kerr)、維利(A.H. Wyllie)及居理(A.R. Currie)三人發表文章,首度指出過去定義不同細胞死亡的種種名詞,如漸進性死亡、核體分解、萎縮式壞死、凝固式壞死,及缺血性死亡等,不單混淆,且有所不足。他們在亞伯丁大學希臘文教授考麥克(J. Cormack)的協助下,「鑄造」了「細胞凋亡」一詞,含意是「有如樹葉的凋零」,作為一種細胞死亡方式的正式名稱,與「細胞壞死」區別。

「細胞凋亡」這個名詞,或是說觀念,從病理學的小圈子到廣為生物醫學界所接受,有幾個重要的里程碑:1980 年,維利發現腎上腺糖皮質素可造成淋巴細胞的凋亡;1983 年,杜克(R.C. Duke) 等人報導,細胞凋亡中,有核酸內切 (endonuclease)的活化(將 DNA 切成固定大小的片段),由此產生了細胞凋亡的第一個生化指標。從此,無論是以型態還是生化的方法,發現免疫、神經、心血管,以至於全身上下的器官組織,到處都有細胞凋亡的現象。至於這些現象是否都屬於同一種,絕大多數研究者並不深究,只要沾點流行的邊,論文就好發表。

筆者從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的「醫學線上(Medline)」資料庫,查到出現「細胞凋亡」這個字眼的論文數,從 1972 到 1981 年的頭十年,只有 53 篇;1982 到 1991 年第二個十年,也還只有 215 篇;1992 到 1996 年的五年間,已大幅增至 9,451 篇,1997 到 2001 年則是驚人的 42,084 篇。由此可以看出「細胞凋亡」從沒沒無聞,到大紅大紫的情形。

以凋亡的方式造成細胞死亡,對生物的重要性無與倫比。像注定要走向死亡之路的細胞,除了內部開始瓦解之外,細胞膜上並會出現特殊的標幟分子,以方便吞噬細胞的辨識,將其除去,而不傷害鄰近正常的細胞。否則身體上下到處都會有發炎壞死的反應,而導致容易致死的敗血病。因此,細胞進行凋亡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有些細胞產生的凋亡,譬如癌化細胞及產生自體免疫反應的淋巴細胞,對身體是有好處的,但成年後神經細胞的凋亡,無論是自然老化、還是由中風或毒物所引起,對身體就沒有好處。問題是:這兩種凋亡的機制是一樣的嗎?如果是的話,目前發展的一堆抗細胞凋亡的藥物,豈不是雙面利刃?一方面有保護作用,另一方面又可能引起癌症、自體免疫疾病、長期發炎以及發生上的缺陷?如果不是,那凋亡一詞豈不是有誤導之嫌?

今年一月號《藥理學趨勢》上有篇長文,作者認為「細胞凋亡」與「計畫中細胞死亡」當初都是概念性的名詞,就如同「正義」與「品德」等抽象名詞一樣,是無從定義的,也因此造成各家自說自話,不見得有所交集。尤其是在許多論文中,都將細胞凋亡與計畫中細胞死亡視為同義詞,與原本的共識不同。因此該文建議將細胞凋亡改稱「主動式細胞死亡(active cell death, ACD)」,代表這種方式的細胞死亡,需要細胞的主動參與,也是耗能的過程。至於細胞壞死則稱為「被動式細胞死亡(passive cell death, PCD)」,純由外力所造成,細胞本身並不扮演任何角色。至於 ACD 又可再細分,如「即時 ACD」與「延遲 ACD」等。

由過去的例子來看,像這樣的名詞概念之爭,短時間內不可能有結果,就算「細胞凋亡」一詞有濫用之嫌,那也代表該現象的重要性以及該名詞的魅力(雖然很多人連發音都有困難)。藉著簡短的歷史回顧,我們對這個抽象的名詞,或許有深一層的認知。

深度閱讀資料

Sloviter, R. S.(2002) Apoptosis: a guide for the perplexed. Trends Pharmacol. Sci., 23, 19-24.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2年5月,353期,70~71頁(pdf檔)


 


 


美國再生醫學講演聯絡服務電話:0980178578  --0911381555林小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攜鈣素 阿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